《中医基础理论名言名句 诵读》

[复制链接]
查看1485 | 回复3 | 2024-9-14 16:51:2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中医基础理论的书籍浩如烟海,虽皓首穷经也 难能尽读。在其众多著作中,经过筛选辗转,流传至今 的名言警句,大多理博趣深,语言精辟,精于医理,富于 哲理。于是笔者将其汇而编之,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: 首先,名言朗朗上口,好读易记,便于读者诵记,于临证 之际,若熟记胸中,自然得心应手。其次,便于读者查 阅,书中某些条文,虽历代医家相互引证,但大多出处 不详,在此书中一一标出,以省读者翻阅之劳。另外, 名言还可作为撰写文章和论文答辩的重要依据。
本书将从先秦至清末(酌收近代)医学以及文史哲 等方面著作中收录的有关中医药的名言800余条,按 照《中医基础理论》教材章节分类,分为阴阳五行,藏 象,气、血、津、液,经络,病因与发病,病机,养生与防治 七章,具体到每一章,也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次序来安排 名言的顺序,比如,阴阳五行这一章有关阴阳的内容在 前,有关五行的内容在后。这种编排方法有助于学习 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。
admin | 2024-9-14 16:52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一章        阴阳五行         1)
第二章藏象        16)
第三章精、气、血、津、液        73)
第四章经络        100)
第五章病因与发病        115)
第六章病机        158)
第七章养生与防治        209)

admin | 2024-9-14 16:53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1-1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 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阴阳应象大论》【注释】这句话简明地提出了阴阳学 说的基本观点,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,是天地万物生长、 发展、变化的根源。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, 并且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,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。这种可贵 的认识能执简驭繁,指出阴阳是分析、归纳自然界万事万物的 纲领,能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。并否定了神灵 主宰自然万物的迷信思想,为中医理论体系正确世界观的建 立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1-2阴阳者,有名而无形。一黄帝内经•灵 枢•阴阳系日月》【注释】所谓“有名”是指阴阳是概括事 物功能、特性的代名词,而“无形”则是说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 念,而并非指具体事物。。一般来说,凡是活动的、外在的、上 升的、温暖的、明亮的、功能的、亢进的事物,都归属于阳;凡是 沉静的、内在的、下降的、寒冷的、晦暗的、物质的、衰退的事物, 都属于阴。正因为其有名无形,故可广泛称代无数具体有形之 物,而有无限可分性,所谓“阴阳者,数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数之 可千,推之可万"即是。
1-3阴阳者,数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数之可千,推 之可万,万之大不可胜数,然其要一也。——黄帝内 经•素问•阴阳离合论》、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五运行 大论》【注释】这句话指出了阴阳的无限可分性。G)自然界 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阳两类,任何一种事物内 部又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,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 一方,还可以再分阴阳。例如,昼属阳,夜属阴。再细分,上午 属阳中之阳,下午属阳中之阴,前半夜属阴中之阴,后半夜属阴 中之阳。又如六腑属阳,五脏属阴,但五脏中又可分阴阳,即 心、肝肺属阳脏,肝、脾、肾属阴脏。具体到某一脏,又有阴阳可 分,如心有心阴、心阳;肝有肝阴、肝阳;肾有肾阴、肾阳等等,如 此推之十、百、千、万,难以穷尽,故“不可胜数”。由此可见,事 物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,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。 但尽管其繁杂多变,却总离不开阴阳对立统一这一基本原则。
1-4 一阴一阳之谓道。一一《周易•系辞上》 【注释】“道”,即自然规律的意思。本句与上面“阴阳者,天地 之道也”的含义基本相同。认为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生、长、 化、收藏的规律。古人说医通于道,而道生阴阳,阴阳理论与中 医学的生理、病理、诊法、治则相结合,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 个领域,借以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,人体的生理功能、病理变 化和疾病的诊断、治疗及预防等的根本规律。“治病必求其 本”,即本于阴阳之理。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关于认识疾病 和防治疾病的根本规律的学说。
1-5阴在内,阳之守也;阳在外,阴之使也。—— 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阴阳应象大论》【注释】守,镇守; 使,役使。G)阴主内,为阳之镇守,阳主外,为阴之役使。阴阳 互为内外,须臾不可相离。阴依存于阳,阳依存于阴,双方均以 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,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,称为 阴阳互根。就人体的生理活动而言,物质与功能的演变过程, 就包含着阴阳互根的道理。功能属阳,物质属阴。功能以物质 为基础,物质以功能为表现。功能表现于外,物质镇守于内,两 者相互依存,不可分割,如此生生不息。如果物质与功能之间 的关系一旦失常,那么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,乃至危及生命。
1-6阳气者,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。——《黄帝内 经•素问•生气通天论》【注释】“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”, 应作“养神则精,养筋则柔”解。。'精”,即精明,谓精神聪慧。 “柔”,即柔和,谓肢体运动自如。本条提出阳气有气化温煦功 能,人体的神,赖阳气以温养,才能保持正常的精神、意识、思维 活动;人体的筋,亦需要阳气的温养,才能屈伸自如.当然,不 独筋需要阳气的温煦,整个人体,皆离不开阳气的这一功能。 临床上阳气亏虚患者常见精神萎靡不振,思维迟钝,倦怠乏力, 四肢不温,苔白脉细等症。可见无论人之形或神,均离不开阳 气的温煦。故“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”。
1-7阳气根于阴,阴气根于阳。无阴则阳无以 生,无阳则阴无以化。一黄帝内经•素问•四气调 神大论》【注释】本条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。 O根据阴阳理论,阴与阳既相互对立,又相互依存,在一定条件 下,又可相互转化。就人体而言,物质属阴,功能属阳,各种功 能活动(阳)的生成,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(阴),所以没 有阴,阳就不能产生。饮食水谷变化为各种营养物质,也必须 依赖人体的机能活动,并消耗一定的能量,因此没有阳,阴亦不 能化生。这句话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发,如明代医家张介宾 据此提出: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; 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。”为虚损病 证的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1-8阳化气,阴成形。一黄帝内经•素问• 阴阳应象大论》【注释】自然界万物的产生、发展和变化, 离不开阴阳两者的相互作用。。阳主动而散,可促进万物的气 化。阴主静而凝,可促进万物的成形。以人身论,人体的气为
无形的精微物质,属阳;精血津液为有形的精微物质,属阴。阴 精和阳气可以互相转化,由精血津液转化为气,要依靠阳的气 化作用,由气转化为精血津液,离不开阴的成形作用。故自然 界万物的生生化化,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的物质代谢,都概括 于“阳化气,阴成形”的规律之中。
1-9盖阴不可以无阳,非气无以生形也;阳不可 以无阴,非形无以载气也。一明•张介宾《类经图 翼•真阴论》【注释】本条以气能生形、形能载气为例,说 明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。0以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分阴阳,前 者属阳而后者属阴。若以人体之气血而言,气为无形,血属有 形。气能生血,气旺则血充,气衰则血虚,非气无以生有形之 血。血能载气,血脱则气脱,非血无以载无形之气。由此可见。 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血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、相互资生的。广而 言之,自然界一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的奴方普遍存在着 互为前提、互为其用的关系。阴阳互根互用是世界万物发生、 发展和变化的根本规律。
admin | 2024-9-14 18:32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1-10阳入之阴则静,阴出之阳则怒。一黄帝 内经•素问•宣明五气》【注释】此为阴阳理论在中医临 床诊断上的应用。G)阳主动而在外,阴主静而在内。病邪由阳 分入于阴分,阳气敛藏,故病者多安静。病邪由阴分岀于阳分, 阴不内守,阴阳相争,故病者多躁动而怒。静与怒属情志表现, 反映了病者阴阳盛衰的病理情况。一般喜卧安静者,或为阳 虚,或岛阴盛,也有阴阳两虚所致的。躁动易怒者,固然与阳盛 有关,但属阴盛格阳、虚阳外浮所致者也不乏其例。临床当洞 察细微,不可掉以轻心。
1-11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。——元•朱震亨《格 致余论•阳有余阴不足》【注释】此为元代医家朱丹溪阐 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。O朱氏认为,“阳有余阴不足”是自然 界的普遍现象,整个自然界都处在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中,以 天地、日月为例,在自然界中,天为阳,地为阴,而地居天中,赖天 之大气以举之,天大运于地之外。日恒圆属阳,月常缺属阴。同 样,在人的生、长、壮、老过程中,男子十六岁方精通,女子十四岁 方行月经,而年至四十阴气自半,可见人体阴气难成易亏。加 之情欲无涯,易为声色犬马所诱。心动则引起相火妄动,阴(津 液精血)暗流亏耗,故人身阳(相火)常有余,阴(津液精血)精常 不足。据此,养生当以保护阴精为先,清心寡欲,不使相火妄 动。饮食亦应茹淡节食,食用五谷等自然冲和之味,以补益阴 气。丹溪之论不仅对养生保健具有指导意义,而且对我们今天 研究生命科学和老年医学也有一定启迪作用。
1-12夫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 彰。一黄帝内经•素问•生气通天论》【注释】此 以人身之阳气,比作天体中之太阳,形象地说明了阳气在人体 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。G)天体中必赖太阳有规律地运行不 息,才能光明爽朗,万物化生;人体中也赖阳气运行畅通,才能 保持健康。阳气不仅具有本章第6条所说的“精则养神,柔则 养筋"的温煦功能,还具有抗邪卫外等功能。明代医家张介宾 认为:《内经》一百六十二篇,天人大义,此其最要者也,不可不 详察之(《类经•疾病类》)。他据此而撰《大宝论》,提出“阳非 有余”的观点,又说“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,人之大宝只此一 息真阳”。张氏主张临床治疗以补阳为要务。《内经》时阳气理 论,对后世温补学派的创立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。
1-13阴阳者,天地之枢机;五行者,阴阳之终始。 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,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。——《中 藏经•生成论》【注释】本条指出阴阳和五行是相互联系、 不可分离的。G)在自然界中,阴阳的运动变化最为关键。没有 阴阳的运动变化,就不能构成自然界。阴阳又离不开五行,阴 阳的运动变化虽然神奇莫测,但可从五行往复中体现出来。所 以,没有五行也就没有阴阳的运动变化。
1-14阴味出下窍,阳气出上窍。味厚者为阴,薄为 阴之阳;气厚者为阳,薄为阳之阴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阴阳应象大论》【注释】本条用阴阳理论来阐述药物 饮食气味厚薄的性能。<D“阴味”,指药食(药物饮食)之味,有 质而降,“阳气”,指药物饮食之气,无形而升。阴味多下行而走 下窍,阳气多上行而达上窍。凡药物饮食气味又有厚薄之分。 味为阴,其味厚者属纯阴,其味薄者则为阴中之阳;气属阳,其 气厚者属纯阳,其气薄者则为阳中之阴。药食气味的厚薄之 分、阴阳之理,为后世中药理论发展及其性能归类奠定了基础。
1-15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。一黄帝 内经•素问•宝命全形论》【注释】此为《内经》“天人相 应”理论最基本的观点。G)人依靠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而演 生,依赖天地的大气和水谷之精而维持生命运动,顺应四季寒 热温凉、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正常地生存。因此,人类的生命活 动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。人体的生理活动、病理变 化,以及情志好恶、起居饮食,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自然界各种 因素的影响。所以养生防病,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。
1-16阳气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气生,日中而 阳气隆,日西而阳气已虚,气门乃闭。一黄帝内 经•素问•生气通天论》 【注释】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 阴阳消长的变化密切相关。G)阳气在白天主司于体表。一天 之中,早晨,阳气开始生发,中午,阳气最为隆盛,太阳西下时, 阳气渐渐潜藏于里,汗孔随之关闭。这是一天中阳气消长盛衰 的过程。说明对于人体阳气的保养,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, 根据阳气初生、隆盛、潜藏的不同时间,调节起居,安排作息。 违背这个规律,将导致形体的困顿、衰薄。如黄昏时分劳动筋 骨,则阳气难以收敛而耗散;或置身于雾露之中,则寒湿之邪易 侵袭人体,损伤阳气。养生者于此不可不知。
1-17人生于地,悬命于天;天地合气,命之曰 人。一黄帝内经•素问•宝命全形论》【注释】人 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。这种联系表 现在两个方面:一方面,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的天之气、地之 物,才能生存;另一方面,自然界的阴阳消长、四时物候的变化, 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。所以说,天地阴阳之气相交融,才 具备了人类生命活动的条件和环境。如果人类能够掌握自然 规律,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变化,釆取积极措施,养生保健,就 能长久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,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
1-18人生有形,不离阴阳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宝命全形论》【注释】阴阳学说可用来说明人体的形 态和功能特性。如人体上部属阳,下部属阴;体表属阳,体内属 阴0而体表又可再分阴阳,如体表的背部属阳,腹部属阴,外侧 属阳,内侧属阴。以脏腑来分,六腑属阳,五脏属阴。而五脏之 中又可再分阴阳,如心与肺属阳脏,肝、脾、肾属阴脏。再具体 到每一脏腑,又有阴阳之分,如心有心阴、心阳,肝有肝阴、肝 阳,肾有肾阴、肾阳等等。总之,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其上 下、内外各部位的组织结构,虽然形态各异,功能复杂,但都可 以根据其特性,用阴阳来概括说明。阴阳学说是认识人体生理 病理,指导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。
1-19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一〈老 子•第四十二章》【注释】“负阴而抱阳”,意指世间万物都 包含有或分别岀“阴"和“阳",不能理解为背为“阴",腹为“阳 “冲”,含有虚和中的意思,与盈相对。《老子》说,“道冲而用之, 或不盈”,又说“大盈若冲”。
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两个方面。如“二”由 “一”分化出来,而“二”则可以变化为“三”,这就是所谓“道生 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“三”正是由阴、阳再加上淸虚 之气。万物都离不开阴、阳与气,这是“三生万物”的基本含义。
老子哲理特别重视“冲气”,因为阴和阳是两个对立面,有 了冲气才得以调和,万物才能正常生长。所以在道家养生思想 中常强调“冲虚”这一概念。与《内经》所说的“恬淡虚无,真气 从之”,其意义是相通的。
1-20天地阴阳者,不以数推,以象之谓也。一一 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五运行大论》【注释】此句提示,自 然界阴阳的运动变化神妙莫测,难以探得其中奥秘,此所谓“不 以数推",但人们可以通过现象的观察,来总结其运动变化的规 律。例如古人通过天文现象的观测,结合二十八星宿的方位, 总结出天干化五运(木火土金水五种气候运行的规律),地支化 六气(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变化的规律)的推算规律。从事 物的“象”来把握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,是中医学认识自然和人 体的重要方法。因而人体的生命活动虽然极其复杂,但其中的 阴阳变化,也可以从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来加以推求。诸如临床 中疾病的诊断、疔效的观察等无一不是通过表现于外的各种症 状和体征(即象)来分析判断的。“以象之谓”,导出了具有普遍 意义的方法问题,值得玩味。
1-21阳气以潜藏为贵,潜则弗亢。潜则可久,易 道也。一一清•顾靖远《顾氏医镜•格言汇集》【注 释】本句指岀阳气当潜藏的道理和意义。0阳气是人体正气 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温煦和推动人体脏腑、经络等组织器官 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作用,但阳气易升易动,升动太过,则消耗 太甚,对健康不利。故人体阳气当潜藏,不宜妄动。起居妄动, 则神气向外浮越,阳气也就随之外泄而不藏。如冬季阴气旺 盛,万物生机闭藏潜伏,草木凋零。人之摄养,更当深居周密, 不使妄动,以护养阳气。
阳气潜藏则生命旺盛而持久,故说“潜则可久”。易学认 为,元阳之气为造化之主,世间万物皆以“乾元”之阳为造化之 初,得阳则生,失阳则死。故使阳气潜藏而勿亢,符合《易经》哲 理。
1-22阳为阴之偶,阴为阳之基。——明•张介 宾《类经图翼•医易义》【注释】本条可与本章第7条“阳 气根于阴,阴气根于阳。无阴则阳无以生,无阳则阴无以化”互 参。(D是说明阴阳之间虽属性相反,但又互为其根,相互依存 于一个统一体中。以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、血而言, 气属阳,主动,血属阴,主静。血之所以能周流全身,依赖于气 的推动;气的不致脱逸,依赖于血的内守,两者相互为用。以人 体的物质结构与功能活动来分阴阳,前者属阴而后者属阳。机 体的功能活动,归根结底是体内的物质运动,而体内物质的新 陈代谢,又有赖于机体的功能活动。两者不可分离,互根互用。 总之,阴阳可分而不离,无阴无所谓阳,无阳无所谓阴,阴根于 阳,阳根于阴。
1-23阳予之正,阴为之主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 问•阴阳离合论》[注释】“予”,施予;“主”,主持。O自然 界中,万物的生长成形,须赖阴阳二气的作用,阴阳二气又各司 其职:阳气主气化,是万物生长的动力;阴气主成形,是万物生 长的基础。正如唐代王冰所言:“阳施正气,万物方生;阴为主 持,群形乃立。”
1-24阳生于阴者,阳气生于阴精也;阴生于阳 者,阴精之生于阳化也。——清•张志聪《侣山堂类 辨•阳脱阴脱辨》【注释】该条明确指出了阴阳互根互用 表现在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上。G)阴精是阳气产生的物质基 础,阳气为阴精生化所必需,阴阳双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 存在。所谓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。”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一旦 失常,人体的生理平衡就会遭到破坏。如阴精亏耗,则阳气无 以滋生;阳气虚损,则阴精无以生化。如某些慢性病,由于阳气 虚弱,气化、推动无力,致使阴精化生不足即“无阳则阴无以 化”;或由于阴精亏损,不能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,导致阳气生 化无源。这就是所谓“阳损及阴”、“阴损及阳”,发展到最后会 出现“阴阳两虚”、“阴衰阳竭”的危象。故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 求阳,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。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阴得阳 升而泉源不竭。在治疗阴精亏耗或阳气虚损时,适当地兼顾另 一方,可使两者相互资生,相互促进,有利于虚损的恢复。
1-25阴以阳为统,而阳为阴之父;阳以阴为基, 而阴为阳之母。——清•石寿堂《医原•阴阳互根论》 【注释】本条亦是说明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。可参考本章第5、 7,9,24等条后的注释来理解。
1-26阴阳者,一分为二也。——明•张介宾《类 经•阴阳类》【注释】“一分为二”是阴阳学说的根本核心, 它是用二分法来认识自然(包括人)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。一, 可理解为整个世界,也可理解为一个事物。大而整个世界,小 而一个事物,均有阴阳可分。一分为二,说明了阴阳无限可分, 阴和阳的任何一方,都可以再分阴阳。如以昼夜言,昼为阳,夜 为阴。昼中又以上午为阳中之阳,下午为阳中之阴。一尺之 竿,日竭其半,无法穷尽。一分为二,又有阴阳既对立又统一之 意。世界上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,这两个方 面的属性既是相对的、矛盾的,又是统一的。如以气血言,气为 阳,血为阴;但气可生血,血又可载气。气血皆为人体的基本物 质,合之为一,分之为二。所以,张氏将历代理解阴阳学说的百 家之言归结为一句话:一分为二。言简意赅地解释了事物内部 存在的既相互对立、相互矛盾,又协调和谐的结构关系。
1-27天地之气,合而为一。分为阴阳,判为四 时,列为五行。——汉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•五行相 生》【注释】这是先秦及汉代对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认识,认为 天地是由一种精微物质——元气(原气)所构成的。《庄子•知 北游》说:“通天下一气耳。”一元之气又分为阴阳二端。《淮南 子•天文训》:“一而不生,故分而为阴阳,阴阳合和而万物生/ 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,故分之为二,合 之为阴阳之气在一年中消长不息,又分为四时(即四季), 派生出五行物类。首先,这里的阴阳五行理论均建筑在物质的 基础上。此论可以认为是祖国医学阴阳四时五行的雏形。这 种辨证的、朴素唯物的观点,很快渗入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,用 以解释人类的生命现象,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1-28天地者,万物之上下也;阴阳者,血气之男 女也;左右者,阴阳之道路也;水火者,阴阳之征兆也; 阴阳者,万物之能始也。——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阴阳 应象大论》【注释】阴阳可表示两个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,
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。如天和地分别位于万 物的上与下。天在上属阳,地在下属阴。“阴阳者,血气之男女 也”,清•孙诒让《札逻》云:“疑当作血气者,阴阳之男女也「'男 女,指阴阳的属性。血和气,是人体内的两种相关物质,具有相 对的属性,血属阴,气属阳。左与右,是阴阳升降的道路。左为 阳升之路,右为阴降之途。古代浑天说认为,天体自东向西,自 左向右旋转,才有昼夜四时。水与火,是阴阳的存在形式及其 属性的具体表现,因为“阴阳不可见,水火即其证而可见者也” (张介宾《类经•阴阳类》),可见,阴阳的应用范围甚广,可以解 释自然界万物及其现象的变化规律。从这一意义上讲,阴阳是 万物的能始,能通胎,胎亦为始,能始亦即本原。
1-29 木曰曲直。—— 尚书•洪范》【注释】“曲 直”,木的特性,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成都是枝干曲直向上 向外周舒展。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、升发、条达舒畅等作用或 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。五行的特性,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 生产实践中,对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的朴素认识的基 础上,通过抽象升华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,主要用以分析各 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。因此,木的特 性,虽然来自于生活中的木,但实际上已超越了木这种具体物 质的本身,而具有广泛的哲学涵义。以下火、土、金、水同理。
1-30火曰炎上。一尚书•洪范》【注释】“炎 上”,是火的特性,指火具有温热、上升的特性。因而引申为具 有温热、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。
1-31 土爱稼穡。——《尚书•洪范》【注释】“稼 穡”,土的特性,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。因而引申 为具有生化、承载、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。故有“土载四
行"、"万物土中生,万物土中灭"和“土为万物之母”之说。
1-32金曰从革。—— 尚书•洪范》【注释】“从 革”,金的特性,是指“变革”的意思。引申为具有清洁、肃降、收 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。
1-33水曰润下。—— 尚书•洪范》【注释】“润 下”,水的特性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。引申为具有寒 凉、湿润、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。
1-34 五行之理,甚而无以制之,则造化息 也。——金•刘完素《素问玄机原病式•寒类》【注 释】本句指出,五行之理,生克制化(相互制约,相互化生)不可 偏。。五行系统结构之所以能保持动态平衡,主要在于其本身 客观存在着自我调节机制和途径,例如“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 灭,土得木而达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绝,万物尽然,不可胜 竭。”这是自然界和生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。正是由 于这种抑制、约束作用的存在,自然界和生命过程才表现岀不 息的蓬勃生机。反之如果五行生克失于协调,那么上述抑制和 约束机制被破坏,可出现亢而为害,导致生克制化止息。从生 命活动而言,则表现为种种病理现象。,
1-35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灭,土得木而达,金 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绝,万物尽然。不可胜竭6—— 《黄帝内经*素问*宝命全形论》【注释】五行学说认 为,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与变化所构成。这五种物质之间不仅具有相互资生(相生)的 关系,还存在相互制约(相克)的关系。比如金能伐木,水能灭 火,土受木克则夺,金被火熔则缺损,水受土制则绝止。古人将 此五行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,认为自然界万物之间都具有这类
相互制约的规律,因而举不胜举、不可穷尽。这一规律在医学 理论中也得到广泛应用。
1-36造化之机,不可无生,亦不可无制;无生则 发育无由,无制则亢而为害。——明•张介宾《类经图 翼•运气上》【注释】本句指出,大自然造化万事万物的奥 秘,在于既有生化,又有制约。G>如果没有生,就没有事物的发 生和成长,也就不可能有色彩斑彌的大千世界;如果没有制,就 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,某些事物就可亢盛为 害,自然界各种事物正常的生长、发展、变化过程就会受到干 扰,发生紊乱,人类社会就可能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世界。人 体的情况也是如此,五脏六腑的气血阴阳也必须有生有制,才 能互相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,使人体保持健康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